◆ ◆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慈善快讯 >> 正文
满城凡人善举彰显海口文明底蕴
更新时间:2017-07-24   来源:市慈善总会  作者:
海口市慈善总会会长   高锦全

  中华民族素有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它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慈”是指长辈对晚辈的爱与呵护,“善”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互助。“慈善”则是怀着同情心、仁爱心的人对遇困难者帮助不求回报,扶危济困不求留名的无私大爱,是仁德与善行的统一和完美结合,千百年来,中华民族都将其视为一种修身养性,规范社会秩序,推进社会和谐的传统美德,深受百姓所推崇,为世代所传承、延续。《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颁布实施使慈善从民间走上国家层面,变为国家意志;使扶贫济困,好施行善从民间社团行为上升到政府层面的工作,极大地激活了全民慈善,人人慈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特别是海口市开展“双创”活动以来,这种以慈善大爱为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遍及椰城的大街小巷,犹如一夜春风吹开了全城炫丽的鲜花。它冲击着椰城的每一个角落,洗刷着各种各样的陈规陋习,不断陶冶、纯洁着椰城每一个公民的灵魂,古老的慈善传统在现代都市的海口得到极大的展示和传承,满城的凡人善举,彰显和闪亮着海口殷厚的文明底蕴。

  一、海口慈善源远流长

  海南岛,作为中国最南端的岛屿,虽属中国最年轻的省份,但慈善的暖流延绵不断,慈善的传统源远流长。据《光绪澄迈县志》记载,明清两代是海南传统慈善事业兴起和发展的时期。自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并统治海南后,曾颁布《宣谕海南敕》称海南“自汉以来列为郡县,习礼仪之教,有华夏之风者乎”,此后明清两朝朝廷均在海南实行有利于发展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一系列措施,吸引了大批外来移民。人口的增加在有效的促进海南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致使游民、乞丐不断出现,贫苦无助、老弱无依的现象日益增多,影响着社会秩序的稳定。明朝法典《明令》规定:“凡鳏寡孤独,每月官给粮米三斗,每岁给棉布一匹,务在存恤”。在朝廷的倡导之下,海南地方政府曾设立多种类型的慈善机构,其中以恤孤济贫机构、育婴慈幼机构、助丧义葬机构、行旅济助机构、捐资襄学机构五种类型的慈善机构为主,广泛开展社会救济活动。由于慈善文化的发展,慈善理念的不断形成与普及,海南慈善救助模式也由最初的官府拨款、地方官员捐赠和劝捐,逐步发展成民间力量参与,民间乐善好施人士捐赠比例不断增加,逐渐成为海南慈善事业的主体力量,海南海口的义庄、义渡、义学等都聚集了不少民间士绅的力量。琼山县(海口的前身)的石门义学“明成化间贡生吴旦等建,置田为供学之费”等。民间慈善意识和力量的不断壮大发展,受惠困难群体日益增加,逐步形成了具有海南民间特色的优良慈善传统,为海南的慈善事业积淀了深厚的资源。

  海南建省后,海口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委、市政府历届领导始终秉承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紧跟党中央的部署,把发展慈善事业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海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不断加强对我市慈善工作的领导,从思想指导、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等各方面积极推动,全力支持。在抢险救灾、弱势群体救助等方面,始终不忘初心,勇立潮头。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大型的义演、义捐、义卖和“双十佳”表彰等慈善活动,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2010年全国五省出现干旱,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海南强降雨洪灾,四川雅安地震,2014年海南遭遇百年不遇的超强台风“威马逊”的肆虐等自然灾害面前,带领全市人民开展抗灾赈灾活动,一批批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自发捐赠善款、捐献财物,社会各界前后共募集善款三亿七千多万元,一件件义举、一点一滴的善行汇聚着海口人民的真情大爱,这些善款善物通过各级慈善机构,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灾区和灾民手中。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琦刚到海口履职,就多次在媒体上公开对海口频频出现的义行善举点赞,不断推动海口“首善之城”建设,提升城市温度。

  二、“双创”为凡人善举提供大平台,极大地提升海口文明素质

  文明是一个城市的基石、城市的傲骨,是城市最深处流淌的新鲜血液,是城市发展的根本与追求,它贯穿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通达城市发展的每一个神经末梢,体展现着一个地区的公序良俗,传递着该地区的正能量。城市文明也是一座城的标志,如巍峨的长城、雄伟的故宫与字正腔圆的京剧是北京文明的标志。那雅致的园林与缠绵的吴侬软语是苏州文明的标志。四川的文明源于精细的蜀锦与壮观的都江堰等,海口的文明首先展现的就是“海南双璧”丘浚和海瑞,给人难于忘怀的是历代先贤们一心为民、一身正气、乐于奉献、大海胸襟、厚德载物,椰树风骨和三角梅品格,热情务实、谦虚谨慎、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精神,这也就是海口民众无私奉献、仁爱慈悲的海口慈善精神。

  社会主义文明的构成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 而人是这四种文明的创造者和践行者。文明城市构建的成果集中体现在人的文明构建,没有人的文明,文明城市的其他构成要素将无从谈起,文明之城也不复存在。文明城市创建首要的就是人的文明创建,各项创建体系标准的设计都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提升人的文明素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个城市,市民是它的主体,市民的素质就是这座城市的灵魂,市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城市的素质和品位。城市的文明程度最终都要反映在人的行为上,体现在市民的文明素质和文明诉求中,创建文明城市,根本的是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塑造文明市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创建文明城市本质上就是人的文明创建。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使海口内外兼修、脱胎换骨,城市硬件和软件得于快速提升,特别是为人的精神文明创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平台。市民的素养,城市的文明程度得到快速提升,人的精神文明创建有力地冲刷和改变着海口的各种陈规陋习和不文明现象,从对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不够礼貌,搭乘公共汽车不顾秩序拥挤争抢,不主动让座到关爱弱小、文明礼让。从在公共场所说脏话,大声喧哗到文明用语。从商店随意占道经营卫生环境脏乱差,到严格执行门前三包自觉维护公共卫生。从窗口办事脸难看、事难办到以民为本,服务礼貌热情。从法治和秩序意识淡薄,盗窃和破坏公物等事件时有发生,井盖、电线时有被盗和破坏;车辆乱停乱放,建筑乱搭乱建,经营占道;市民交通安全意识差;机动车抢道行驶,出租车、电动车、行人逆道行驶,随意闯红灯,行人不走人行道,横穿马路不走斑马线,人行道、盲道被电动车、机动车侵占,通行受阻;偏僻街巷和小区垃圾桶不到位,城乡结合部卫生清扫不彻底,垃圾遍地,苍蝇蚊子到处飞,随地吐痰,烟蒂随手乱扔到现在城市环境的干净整洁,社会的秩序井然有序,文明出行,礼貌谦让,民主法治化水平提升等等,短短的两年多时间,“双创”唤醒了一座城,“双创”振奋了一座城。“双修”深化了“双创”升级了“双创”,使“双创”更具内涵,更贴近民生和民意。使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得到了更好的贯彻和体现。城市从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向提升品质转变,城市文明蹄疾步稳,海口变得更具内涵、更具魅力。

  “双创”活动开展两年多来,海口的凡人善举如井喷般涌现,市民以自身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着正能量。如高考时自发组织的爱心送考车队,为高考赠送清凉的“绿豆妈妈”李香,免费请环卫工人吃面以示回报的面馆老板马吾买日,免费为环卫工人理发的八佰伴美发店店主张宁,带病坚守岗位的社会工作者盘丽芬,三年来风雨无阻背同学上下学的海口“美德少年”王小虎,乐于志愿服务三次捐髓救母传承中华孝道的灵山中学学生梁雪冰,小手拉大手在老师和交警叔叔的带领下,于交通路口“执勤”进行志愿者服务,引导家长和广大市民自觉遵守交通秩序的小学生,拾金不昧的环卫工等等。诸如此类的善举不胜枚举,央视等中央媒体曾多次点赞海口的凡人善举,《朝闻天下》报道和媒体点赞海口的“守坑叔”、“守坑哥”,他们大雨中用身躯当标识告知行人和车辆绕行;点赞海口市第十二小学三名小学生拾金不昧;《新闻直播间》点赞“最美女医生”救助路上晕倒市民, 传播海口凡人善举;点赞海口爱心小店免费为环卫工人提供茶水;《新闻联播》点赞新疆男子勇救海口落水者等等。海口的慈善公益活动从政府、社团组织转变为全民性的自发行动,慈善公益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慈善帮扶、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一种精神追求、生活时尚。海口市的各类慈善组织、社会志愿服务团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已注册的志愿者组织3203支,志愿者群体遍布社会的各个层面,从机关领导到下岗职工,从退休老人到在岗青年,从企业精英到普通工人,从大学教授到一般民众,从大学生到小学生,我市实名注册志愿者已超过26万人。平日里,社区、港口、车站 、机场、景区、马路上,各类志愿服务活动随处可见,邻里互助,相互守望,扶危济困,定期慰问敬老院老人,为其洗衣、做饭,送营养品、文艺表演;看望空巢老人,认领公益项目,关爱留守儿童的善举比比皆是。自2015年7月,开展“双创”活动至今,海口身边的好人好事数不胜数,全市涌现出470余名省市级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21位市民入选“中国好人榜”。海口市民将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但净化了自身的心灵也感染了他人,调动了民众参与慈善公益活动的积极性,全城上下用行动谱写了共建文明之城的动人乐章。

  三、慈善工作要着力于助推滨江滨海花园城市建设

  慈善事业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社会化,慈善理念与慈善行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在国家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蕴含着对慈善理念的呼唤与要求。在当前贫富分化明显的情况下,国家推进扶贫帮困,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伸出援手,通过慈善行为,帮助处于贫困状态的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让其得到自强与发展,过上小康和体面富有的生活。社会层面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保障人生存发展的基本自由权力。实现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权益自由,则需要借助慈善的力量,缩短贫富差距,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和不公正。个人层面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求公民要有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慈心善行,本着诚信与友善践行慈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出台,让慈善事业步入法治化轨道。慈善活动从民间自发零散的帮扶行为上升到国家立法确认的工作,上升到政府工作的层面;慈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从传统的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救助自然灾害的狭义慈善向广义慈善延伸,将促进教科文卫体事业发展、保护环境等领域纳入慈善工作范畴,为慈善事业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一个城市的发展,不应只表现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高质高效的经济增长和清正廉洁的政治,还应是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天蓝水清地绿,宜居、宜游,惠泽民生。把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纳入慈善工作范畴对提升一个城市的文明和核心竞争力具有积极的意义。保护生态环境、保住青山绿水蓝天,留住乡愁,实质上就是保住社会和经济得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保住老百姓的饭碗。所以,保护环境、保住青山绿水蓝天,就是保住老百姓的金饭碗,就是最大的政绩、最大的善德,最大的慈善,最大的爱民。

  海口在国家 “一带一路”战略和省委省政府“多规合一”协同发展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修复。以生态理念提升海口城市品质,提升园林绿化水平,以绿色生态之美,打造国际化的滨江滨海花园城市,让绿于民、让路于民、让景于民、让海于民,提升城市的生态文明品位,市委、市政府不急功近利,不追求虚华的政绩,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老百姓最需要、最期盼的事情入手,着手对美舍河、东西湖、大同沟、海甸溪、五源河等水系进行生态治污治水,推进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把“水清、岸绿、景美、民乐”作为治理目标。这就是最大德政,最大的善德。

  海口市慈善总会自筹备成立以来,在组织架构、资金筹措、发展运作等方面,一直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总会在筹备成立阶段,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方协调,积极推动,从组织架构和人员配备上保障机构的运行。市委组织部对总会领导班子成员人选专门做出书面批复,以确保总会工作的顺利开展。市委、市政府领导牵头协调各区、各系统、各部门积极为总会筹措创始基金,帮助解决办公场所,解决聘用工作人员经费。工作上给予大力支持。凡我会开展的大型慈善公益活动,市委、市政府都及时给予指导,并派员参加。在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海口的慈善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四年多来,海口市慈善总会共向社会筹集款物累计4.35千万元(赈灾活动中直接转市财政专户的善款不计在内),其中创始基金(也称发展基金)1.27千万元,物资折价511万元,在扶贫济困、助学、助教、安老、助孤、助残、赈灾等方面开展了28个救助项目“阳光扶老”、“贫寒学子成才工程”、“圆孤求学梦”、“慈善拥军情.爱心进军营”等成为海口慈善品牌项目。2014年9月,我会被中华慈善总会授予“第二届中华慈善突出贡献组织奖”的荣誉。近两年,我会的工作范围和覆盖面不断扩大,慈善工作不断深化,除了传统的救助外,工作范围向生态、环保、文化领域延伸,积极响应国家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开展“一张纸献爱心行动”、“衣旧不舍绿色行动”,以通过对废旧纸张、衣物的回收保护海口的城市环境,筹募慈善善款善物。近期,我会与海口市文明办、海口市教育局联合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从小抓起,加强对我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深化未成年人思想教育活动内涵,培育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慈善行为净化城市环境,以宣扬慈善理念感召人,提升海口的城市文明,为滨江滨海花园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录入者: ]